非梗阻性吞咽困難患者臨床特點及高分辨率食管測壓食管動力特征分析
引用本文:
苑彩云,殷夢婕,劉加寧.非梗阻性吞咽困難患者臨床特點及高分辨率食管測壓食管動力特征分析[J].黑龍江醫藥,2022,35(06):1393-1397.DOI:10.14035/j.cnki.hljyy.2022.06.057.
作者:苑彩云,殷夢婕,劉加寧;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醫院消化內科
摘 要
目的:探討分析非梗阻性吞咽困難(NOD)患者臨床特點及高分辨率食管測壓( HRM)食管動力特征。
方法:選取 2018年 8月至 2021年 8月我院收治的 60例 NOD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行 HRM,檢測食管上括約肌壓力(UESP)、食管下括約肌壓力(LESP)、食管下括約肌長度( LESL)、食管上括約?。?UES)殘余壓、4s完整松弛壓(4s IRP)、遠端收縮延遲時間(DL)、遠端收縮積分(DCI)等指標,觀察食管體部蠕動收縮功能,包括收縮力度、模式。
結果:60例 NOD患者中 25例功能性吞咽困難(41.66%)、22例賁門失弛緩癥(36.66%)、13例胃食管反流(21.66%);其中 44例食管體部蠕動異常(73.33%),包括22例蠕動缺失、17例低幅蠕動、2例遠端食管痙攣、3例其他測壓異常;25例功能性吞咽困難中 16例 LES松弛不完全或不松弛(64.00%),22例賁門失弛緩癥患者中 20例 LES松弛不完全(90.90%);賁門失弛緩癥組 LESP、UES殘余壓高于功能性吞咽困難組、胃食管反流?。ǎ牵牛遥模┙M,功能性吞咽困難組 LESP高于 GERD組,UES殘余壓低于 GERD組( P<0.05);賁門失弛緩癥組 4s IRP、DL、DCI均高于功能性吞咽困難組、GERD組,功能性吞咽困難組 DL、DCI高于 GERD組,4s IRP低于 GERD組(P<0.05)。
結論:NOD患者主要病因為功能性吞咽困難,其次是賁門失弛緩癥,病理、生理機制為食管蠕動收縮功能障礙、LES松弛不完全,HRM可用于診斷食管動力障礙性疾病,行 NOD診斷并分類,利于評估預期療效。
關鍵詞:非梗阻性吞咽困難;高分辨率食管測壓;食管動力
正 文
吞咽困難分為梗阻性、非梗阻性吞咽困難( NOD),NOD是指食物從口腔運送至胃、賁門過程中咽部、胸骨后出現梗阻,食管內有黏附感,但經內鏡等檢查未見無狹窄。有研究證實,NOD和胡桃夾食管、功能性吞咽困難、賁門失弛、非特異性食管動力障礙等因素有關[1] 。高分辨食管測壓( HRM)為新型食管測壓方法,可檢測上下食管括約肌、食管體部的瞬時壓力,利于分析食管體部運動特點,用于診斷食管動力障礙類型、明確病因[2] ?;仡櫺苑治?2018年 8月至 20210年 8月我院收治的 60例 NOD患者,探討非梗阻性吞咽困難患者臨床特點及高分辨率食管測壓食管動力學特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8年 8月至 2021年 8月我院收治的 60例 NOD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主訴均為吞咽困難并行 HRM,詢問病史并經內鏡、上消化道造影排除梗阻性吞咽困難。男性 25例,女性 35例,年齡 17 ~ 80歲,平均(45.84±5.20)歲。排除標準:①食管器質性狹窄;②口咽型吞咽困難;③既往未行上消化道手術、內鏡治療手術;④肝硬化 (食管胃底靜脈曲
張)。
1.2 儀器與方法
檢查前 3天禁服影響胃腸動力藥物,禁食 12h?;颊呷扰P位,平行食管并清零導管,再取坐位,2%利多卡因行鼻黏膜局麻,經鼻腔插入 24通道 HRM系統(高分辨率消化道動力檢測系統 GAP—24A型,中國寧波邁達醫療儀器有限公司生產)測壓導管,直徑 4.2mm,導管距門齒 50 ~ 60cm時,胃內保留≥3個電極感受器,轉為仰臥位。開始灌注,調節導管深度,出現明顯上下兩條高壓帶間隔 1cm時,囑患者頭偏向一側,導管固定在鼻翼處,適應導管后正式檢測,記錄 20s食管靜息壓力,注射器向患者口中注水 5mL濕咽,立即吞下,重復 10次,兩次吞咽間隔 30s,采用 Medview360軟件分析,結束檢查。
1.3 觀察指標
檢測食管上括約肌壓力( UESP)、食管下括約肌壓力(LESP)、食管下括約肌長度( LESL)、食管上括約?。?UES)殘余壓、4s完整松弛壓(4s IRP)、遠端收縮延遲時間( DL)、遠端收縮積分( DCI)等指標,DCI( mmHg·cm·s,1mmHg =0.133kPa)=壓力×長度×持續時間。觀察食管體部蠕動收縮功能,包括收縮力度、模式。
1.4 判斷標準
(1)根據芝加哥分類標準[3]分析 10次吞咽中吞咽類型,賁門失弛緩癥分為Ⅰ、Ⅱ、Ⅲ型,Ⅰ型(經典型):100%無效蠕動,10次濕咽>8次遠端食管蠕動波消失,食管內壓力<30mmHg;Ⅱ型(變異型):無蠕動性收縮,≥20%吞咽中食管壓力>30mmHg;Ⅲ型(痙攣型):無蠕動性收縮,≥20%吞咽痙攣性收縮,Ⅰ、Ⅱ、Ⅲ型均出現 LES松弛障礙,平均 IRP >15mmHg。 (2)胃食管反流?。ǎ牵牛遥模焊鶕甘彻芊戳鞑≡\療指南[4]中 GERD診斷標準:燒心、反流,內鏡下伴或不伴反流,GERD-Q調查問卷中評分≥8分。 (3)功能性吞咽困難:固體和(或)液體有食管黏附、存留、異常通過感,無胃食管酸反流引起依據,無病理性食管動力障礙性疾病依據。
1.5 統計學方法
統計分析軟件為 IBM公司 SPSS24.0,性別等以例數和百分比描述的計數資料采用四格表 x2檢驗比較,年齡、體質指數、殘余壓等以(±s)表示的定量數據采用兩獨立樣本 t檢驗及配對t檢驗比較,雙側檢驗水準α為 0.05。
2 結果
2.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本研究 60例 NOD患者中 25例功能性吞咽困難(41.66%)、22例賁門失弛緩癥(36.66%)、13例胃食管反流(21.66%),三組性別、年齡、BMI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 1。
2.2 NOD患者食管體部、括約肌測壓結果
60例 NOD患者中 44例食管體部蠕動異常(73.33%),包括 22例蠕動缺失、17例低幅蠕動、2例遠端食管痙攣、3例其他測壓異常。 25例功能性吞咽困難中 4例食管體部蠕動缺失(16.00%),9例低幅蠕動(36.00%),2例遠端食管痙攣(8.00%),3例其他測壓異常(12.00%),7例蠕動正常(28.00%);16例 LES松弛不完全或不松弛(64.00%),9例松弛完全(36.00%);6例 UES松弛不完全(24.00%)。 22例賁門失弛緩癥患者中 16例存在蠕動缺失(72.72%)、5例低幅蠕動伴或不伴蠕動中斷(22.72%)、1例蠕動正常(4.54%);出現 18例同步收縮(81.81%),4例無同步收縮(18.18%);20例 LES松弛不完全(90.90%),2例松弛完全( 9.09%)。 13例 GERD組中 2例食管蠕動缺失( 15.38%),3例低幅蠕動(23.07%),8例蠕動正常(61.53%)。
2.3 三組患者食管括約肌動力特征比較
賁門失弛緩癥組 LESP、UES殘余壓高于功能性吞咽困難組、GERD組,功能性吞咽困難組 LESP高于 GERD組,UES殘余壓低于 GERD組(P<0.05),見表 2。
注:與賁門失弛緩癥組比較,? t功能性吞咽困難組,LESP =9.615,?t功能性吞咽困難組,UES殘余壓 = 17.019,? tGERD組,LESP = 10.079,?tGERD組,UES殘余壓 = 10.836,P均<0.001;與功能性吞咽困難組比較,# tGERD組,LESP = 4.112,# tGERD組,UES殘余壓 = 2.412,# P =0.000、0.012
2.4 三組患者食管動力特征比較
賁門失弛緩癥組 4s IRP、DL、DCI均高于功能性吞咽困難組、GERD組,功能性吞咽困難組 DL、DCI高于 GERD組,4s IRP低于 GERD組(P<0.05),見表 3。
注:與賁門失弛緩癥組比較,? t功能性吞咽困難組,4s IRP =47.224,? t功能性吞咽困難組,DL = 4.231,? t功能性吞咽困難組,DCI = 8.124,?tGERD組,4s IRP = 46.799,? tGERD組,DL = 3.721,? tGERD組,DCI = 8.709,P均< 0. 001;與功能性吞咽困難組比較,# tGERD組,4s IRP =21.922,#tGERD組,DL = 6.654,#tGERD組,DCI = 14.902,P均<0.001
3 討論
吞咽困難為常見消化內科疾病,病因可能為口咽神經病變、食管動力障礙或機械性梗阻。梗阻性吞咽困難患者食管狹窄,出現炎性反應、腫瘤等,NOD為動力障礙性疾病。高分辨率食管測壓在傳統測壓基礎上創新,通過導管壓力測定裝置高效采集咽部至胃部連續壓力數據,直觀、準確顯示靜息和吞咽時部分咽部、食管、胃部壓力動態變化,適用于胃鏡、上消化道造影等顯示正常的吞咽困難者,食管縮短、痙攣不影響結果,為檢測食管運動功能“金標準”,可用于診斷NOD。內鏡下 NOD陽性檢出率遠低于HRM,不可用于診斷NOD,但可用于排除梗阻性吞咽困難。吞咽困難患者經胃鏡排除梗阻性、非食管源性,行 HRM檢查明確食管運動障礙性疾病癥狀,再行動力檢測,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5] 。
本研究結果顯示,60例 NOD患者中 25例功能性吞咽困難(41.66%)、22例賁門失弛緩癥(36.66%)、13例胃食管反流(21.66%),提示 NOD主要病因為功能性吞咽困難,其次是賁門失弛緩癥、胃食管反流病。食管運動功能障礙分為原發性、繼發性、非特異性,賁門失弛緩、遠段食管痙攣、無效食管動力等為原發性,食管所致糖尿病等為繼發性,胸痛、食管癥候群為非特異性。張奕秉等[6]研究采用食管測壓及多通道腔內阻抗監測表明,NOD和非特異性食管體動力異常、賁門失弛緩、胃食管連接處流出道梗阻、胃食管反流病等有關,與本研究 NOD疾病組成不同,可能和地區、疾病分布不同,納入患者例數少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60例 NOD患者中44例食管體部蠕動異常(73.33%),包括 22例蠕動缺失、17例低幅蠕動、2例遠端食管痙攣、3例其他測壓異常;25例功能性吞咽困難中 16例 LES松弛不完全或不松弛(64.00%),22例賁門失弛緩癥患者中 20例 LES松弛不完全(90.90%);提示食管體部蠕動受損、LES不完全松弛也可致病。大部分食管體部動力障礙患者為輕度,收縮力度多為弱蠕動收縮,收縮模式多為間斷收縮。賁門失弛緩癥臨床表現為吞咽時LES松弛障礙、食管體部推進性蠕動不足。本研究結果顯示,賁門失弛緩癥組 LESP、UES殘余壓高于功能性吞咽困難組、GERD組,功能性吞咽困難組 LESP高于 GERD組,UES殘余壓低于 GERD組(P<0.05)。 LES松弛障礙表現為 LESP正常,吞咽后 LES松弛不完全或伴 IRP升高,食管體部蠕動波,部分食管內壓升高。進食后食管內壓力升高,為避免反流,UESP升高為保護性壓力反射,精神緊張者 UESP升高;肌無力、肌萎縮等神經肌肉疾病患者,UESP降低,引起食管、咽反食。有研究證實,隨食管炎病情進展,食管動力異常越嚴重,反流物會導致 GERD食管動力異常[7] 。本研究結 果顯示,賁門失弛緩癥組 4s IRP、DL、DCI均高于功能性吞咽困難組、GERD組,功能性吞咽困難組 DL、DCI高于 GERD組,4s IRP低于 GERD組(P<0.05),提示 IRP可作為診斷賁門失弛緩癥的參考標準。食管動力障礙類型不同,食管運動能力不同。內鏡下賁門失弛緩癥患者顯示不同程度食管擴張,賁門口狹窄、食物潴留、功能性吞咽困難組患者食管無顯著變化。 4s IRP顯示 LES松弛功能,4sIRP升高,表明 LES松弛障礙;DCI顯示遠端食管收縮強度[8]。
綜上所述,NOD患者主要病因為功能性吞咽困難,其次是賁門失弛緩癥,病理、生理機制為食管蠕動收縮功能障礙、LES松弛不完全,HRM可用于診斷食管動力障礙性疾病,行NOD診斷并分類,利于評估預期療效。
聯系電話:0574-86808886